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列表

每日消息!如果你认识建筑系幸周澜屹……

来源:重庆大学    时间:2023-06-20 11:53:07

幸周澜屹,建筑城规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四分制绩点3.8,专业排名第一。曾于2020年、2022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曾获2021年第七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奖铜奖、沙坪坝区城市微更新青年社区改造大赛金奖等7个竞赛奖项,获得重庆大学优秀研究生共青团员、重庆大学五四评优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尚在公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幸周澜屹的名字很特别,他对此笑答,“澜屹”,原是“难”与“易”。“澜屹”二字,既是父母对他“人生总是先难后易”的谆谆教诲,又是对他“历经波澜始终屹立”的美好祝愿。父母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这样一个“胸怀山海”的名字,他也承继了其父母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豁达,诸如摄影、绘画、设计都是他对热爱的表达。他的研究生生活为何如此多彩?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

路上观察学入门

与建筑学的结缘,来源于幼时对绘画的热爱。幸周的父亲是绘画创作者,家里总是摆满了父亲的画。“因为父亲的关系,我一直觉得画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也很向往他那种能够一直保持热爱的职业状态。”如果说绘画于他是将想象在纸上进行雕刻,那建筑学就是将观察到的场景进行再生产的复现。其共通之处在于,需要对日常生活进行大量捕捉、观察,关注日常生活状态背后的细节与真实。

然而对建筑学的认知,在日益专业化的学习过程中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科的广阔内容和复杂面向让他对设计抱有一种怀疑态度。但事实上,在行走过程中、在对城市的观察中,他最终发现,“设计”已然成为自己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提及在重庆学习的五年中对城市的观察和理解,他说,“重庆这座城市可以迸发很多想象。”他享受那种在城市里漫无目的观察和寻找的过程——而摄影,就是辅助他观察的工具。

由于建筑学需要实地考察的学科特性,从本科开始,幸周澜屹就拿起相机,记录自己在山城走过的每个“旮旯”。摄影过程中对正在发生事情的定格、对空间与人的关系的记录、对空间中承载情感的捕获,对他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摄影是他将目之所及的观察与脑海中的思考进行物质连接的方式。

除了对城市景观的观赏与热爱,他还十分注重画面的故事性。“我不太擅长人像和风光的拍摄,而偏爱一些自然偶发的纪实摄影,在这些画面中,人及其行为才是场景的主角。”人不仅成为连接画面的必然要素,也成为建筑设计中联系空间的因素。

求学重庆,他走过大街小巷,与山城的独特风物与人文亲密接触:他发现了桥下闲置的世界、铁路村自在而又烦恼着的人们;出国交换,他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不同的城市:他发现了挪威人漫长的室内时光和昂贵又舒适的家具之间的关联,也发现了在“免费”的日光中将阳台连成一片的西班牙南部小城……

在不断行走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设计对于生存状态的重要性——即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或许无从察觉,但设计作为其生存环境的潜在逻辑,跟阳光雨露这些自然要素同等重要,是真实可触且蕴含温度的。

论文《忒修斯之船与地方的故事》就是他对空间与生活关系的一次重新思考。“我在刷街过程中偶然看到正拆迁的‘铁道村’,联想到了‘忒修斯之船’,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幸周澜屹在“忒修斯之船”的意义上进行思考:“每个‘地方’都是一艘不断更换零件的忒修斯之船,拆迁则仿佛是一个开了倍速的过程。我想,住在这里的每个人或许就是船上的零件,忒修斯之船的问题不仅是让人考虑‘地方’何时丧失其意义,同时也需要去考虑这些‘船上的零件’在搬走后如何定位自己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的涵盖面非常广阔。有的人专攻技术,侧重于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专业性的技能提升;有的人将它和人文社科进行结合,以‘空间’的观念、社会学的视野进行重新建构。”而他更倾向于选择后者。这种学科的特殊打开方式,决定了他的视野不被局限在建筑学领域内,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表达、对建筑设计中人文情怀的体现成为他切入建筑设计的姿态,让他不断学着做一个“眼光向下”的设计师。

做一个“眼光向下”的设计师

不局限于理论的“纸上谈兵”,在建筑学专业学习的六年里,他力求抓住每一个机会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去。从选址,策划,到一座建筑的落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着未知与意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做一个‘眼光向下’的设计师”是多么重要。

在多次参赛经历中,沙坪坝区城市微更新青年社区改造大赛中的设计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初,他们的设想是将新的“红岩书屋”向“网红书屋”靠齐,以优越的外观,辅之以完备的功能,同时也能给市民们提供便利。然而,当他沾沾自喜地将计划告诉社区居民时,迎来的却是居民们劈头盖脸的反对。在深入了解民情后,他们才意识到,在社区生活多年的居民在意的并不是漂亮大气的“书屋”,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那块可供休闲娱乐的室外空地。

“在比赛之初,作为参赛选手、作为设计者,我们只想到了比赛的输赢和成果的落地;但当我们真正和居民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设计是为"人"而做的,这里的"人"不只是甲方,更是这个设计会影响到的每一个人。只有真诚地看见他们,回应他们,才能当一个心安的设计师。”

在不断的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反思,到底什么是“为人的设计”?在竞赛的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常住地居民往往是不愿意做出改变的。居民们的客观感受其实没有那么敏感,也并不会认识到设计改变的意义所在。但幸周澜屹坚信,“设计是能够影响人的。”在摄影扫街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值得思考的建筑设计,其中,与“白象居”的邂逅带给他惊喜。

“白象居的设计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面朝江的方向看白象居,你会发现在白象居的右边有一条巷子,那条巷子很深,楼梯很陡。正常情况下,往巷子深处看,只能看到漆黑一片。但在这里,你从楼梯向前看去,却可以看到江面。”这个神奇的发现让他开始认真思考白象居的设计。“我发现,白象居其实是一座层层退台的楼。如果这栋楼是笔直的延伸过来,它一定会挡住江。但是它层层退台之后,把江面让了出来。”对于这个“退台”的设计,他非常感慨:“实际上,这样设计的代价是很大的。不仅牺牲了很大一部分面积,而且在平面图展现上也有很大难度。并且这座建筑在另一侧已经有退台了,设计师其实并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但在这条巷子上,这座楼就这样歪了一下,把江面露了出来。于是,巷子不再那么深、那么黑。”

或许长久生活在此的人们直到离开也不会注意到江面的存在是因为楼的退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经设计师之手刻意呈现出的环境中,他们平安地长大了。“当你读懂了设计师们的设计,你就会很感动。那个时代的建筑师,在白象居东侧这栋经济安置房里,他们是真正在‘为人做设计’。”幸周澜屹说道。

对“人”的重视同时也影响着他此后的设计与思考。“我的毕业论文与‘医疗建筑’相关,是关于医院大楼平面布局的智能优化。我希望借助当下计算机算法的优势,在保证原有医院布局拓扑关系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医院平面方案自动寻优,优化患者的寻路体验。”

在积累中步步成长

在重大求学的六年,幸周澜屹成功拿下两次国奖,也和伙伴们组队拿下了多次比赛的奖项。当问及学习经验,幸周澜屹答道,“我也经常不知道该做什么,但我知道有两件事无论何时做了都不会后悔,那就是读书和运动。这两件事都能让人转换心态,短暂地忘却烦扰之事,且做得多了,都能够有所积累,这种积累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

在摄影“刷街”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也成为幸周澜屹的“设计创意库”,为各种比赛和项目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构思与创想。“竞赛往往要求新奇的视角,而这些新奇实际上应该来自于熟悉,对自己体验过的城市那些独特角落的熟悉,源自于一次次‘闲逛’的积累。而比赛就是将平时积累的经验、创意进行更加精细的梳理和转化,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既打动自己,又打动别人。”

除了丰富的荣誉和竞赛经验,“擅于思考”也是他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他很享受独立思考的过程,“我觉得发现被他人所忽视的东西,并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非常有趣”。同时,“保持独立思考”这一习惯也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中,让他在接触新事物时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而非将自己禁锢于传统的刻板印象之中。

在留学西班牙的日子里,探索不同文化下的多样建筑成为他最常做的事情。西班牙建筑虽在课本中涉及不多,在幸周澜屹的眼中却有着别样的风采。“西班牙的建筑有其自己的摩登化道路,它的设计师也会寻求一种自己的人文形式和现代结构的结合。他们非常有创造力,所形成的城市面貌也非常多彩、出众。”

保持观察,保持思考,让他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现更多,学习更多。“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进行交换的好机会,大家也可以考虑把‘出国交换’纳入自己的学业规划之中。我觉得交换对研究生来说帮助很大,不仅有利于英语口语的练习,而且也能够开拓眼界,帮助你找寻更多的研究视点和方向。”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服务网 版权所有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邮箱: 58 55 97 3@qq.com